一、创新创业 常办常新
常青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王宏业曾被卫辉市政府授予新型农民创业标兵荣誉称号,并被编入唐庄镇镇志,多次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优秀学员。王宏业是产业振兴的领头雁,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也是创新先锋,创业标兵。2015年,他首次尝试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经过多次试验后成功实现了无人机化学除草;2016年,了解到大田滴灌技术后,他开始装备设施并加以改装,创造了种肥同播和水管同铺的三合一播种机,实现了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全程滴灌;随后王宏业在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观摩时,注意到了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学习以及自己对机械设备的摸索改进,成功实现了大田水肥一体化,真正实现一人管理千亩田的目标;2023年,常青种植专业合作社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合作社成立十年来,在“太行公仆”吴金印的大力支持下,王宏业流转了2000多亩复耕地,把太行山脚下的“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变成了“三保田”,把原来的靠天收,变成了现在旱涝保收的稳产田,由原来的亩产二三百斤,提高到了现在的亩产千斤以上。与此同时,常青种植专业合作社优化管理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种养、加工、冷储、热烘、电子商务和文旅的三产融合。此外,常青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农业农村科研小组,推进小麦良种繁育,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共注册“金农情”、“唐公山”、“公仆心”三个商标,其中“金农情”在2021年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知名农业品牌”。

图1 头雁项目帮扶导师与头雁学员王宏业(右一)在田间交流
王宏业陪同宋宇副教授一行走进玉米田、果树林、辣椒地及金农庄园,现场观摩了合作社的一些先进农用机械设施、各种绿色农资以及诸多农作物。王宏业不断探索水肥一体化、滴灌等农业绿色技术应用,能够在农作物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应用新技术并加上自己的创新改进,其经营的合作社在全省范围内都可以称得上是标杆。王宏业表示,目前合作社的发展规模较大,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果蔬都能保证稳定的产量,同时畜牧业也有稳定的发展,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得益于相关政策,农用资金贷款方面也能够得到大力支持,接下来希望能够进一步向三产融合的方向发展。
谈到目前的困难和未来的前景,王宏业说:“最大的困难还是缺少高科技农业人才,做梦都想招聘几个农业大学生。由于缺乏人才,我们的效益还不高,销售还不畅,名气还不大,发展还不快。”针对目前的现实问题,宋宇副教授一行给出了自己的指导意见,他们建议,如果能够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走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那将会有利于合作社进一步增收增效,使常青合作社常办常青。合作社要向三产融合,四化发展:即优质化、功能化、品牌化和智能化。
发展优质化。合作社种植的大田作物品种多为普通品种,和小农户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卖不上好价钱。应该选择优质高产、彩色特色的品种,如强筋小麦、彩色小麦、糯性玉米、高油酸花生等。这样的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形成订单农业,从而提高效益。
发展功能化。合作社背靠太行山,矿质营养元素丰富,生态环境条件得天独厚。要进一步拓展合作社的多功能,发展富锌、富钙、富硒的农产品,能够围绕精深加工做文章更好。同时,要利用好你的金农庄园,开展好乡土人才培训、研学、拓展训练,实行农文旅三结合,发展新业态。要加强网络销售,搞好电子商务。谈到电子商务,王宏业兴奋地说:“我儿子王铭欣就是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专科生。我把他从江苏打工地拽了回来,刚开始他很不情愿,现在已经爱上了农业。就是因为农业的高科技、现代化吸引了他。以后,就让他接班了。我家祖辈都是农民,我要做太行山上王愚公,一代接一代把农业现代化干成功!”
发展品牌化。宋宇副教授说:“品牌代表着质量,标志着身份,象征着财富,积淀着文化,一定要搞好品牌战略,把你的农产品品牌叫响,叫香。要把商标、包装设计好,把产品宣传好,推广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发展智能化。王宏业还提出了将尝试使用北斗卫星与农用机械结合的新技术,这项新技术能够实现农用机械自动定位、无人化操作的目标,有利于实现播种、收割的全过程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宋宇副教授表示,该想法非常具有创新性,建议他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先购置一台设备进行尝试,之后再考虑是否大规模推广应用。
三、科教兴农 “头雁”领航
谈到科教兴农问题,王宏业深有感触地说:“农业离不开高科技。我参加了新农民培训,‘头雁’班学习,学习了很多新知识,新技术。我非常感谢专家教授的亲切指导,感谢河南农业大学帮扶专家团的跟踪服务。”
经过双方深入交流和沟通,宋宇一行与王宏业理事长达成了良好的共识,为“头雁”培训班导师持续跟踪推进学员帮扶指导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双方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加强沟通与交流。

图2 头雁项目帮扶指导团走访卫辉市常青种植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