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王永才等赴商丘睢县调研指导庭院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18 17:08 浏览次数:
发展庭院经济 助力产业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工作。如何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航道”上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践场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探索实践。
10月17日,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河南农业大学王永才、孙桂荣、李东华等到商丘睢县调研指导庭院经济发展。科技特派员一行先后睢县董店街道刘阁村、河集乡大郭村,调研农村闲房、闲院、闲地、闲塘综合利用,探讨庭院散养土鸡生态养殖、空闲房平菇立体栽培、房前屋后墙边文冠果、葫芦、丝瓜种植、坑塘生态治理等模式,发展庭院经济、银发经济,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安居乐业。
大家认为,中小养殖场户是中国式畜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历史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前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养殖大背景下,虽然面临规模小、实力弱、管理不规范、抵御市场和疫病风险较差等现实困境,但也有适合种养循环、选地相对容易、投资小、成本低、有利于实现农民当地就业创业、有利于乡村产业发展稳定等独特优势。
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以田边、林边、沟边为载体的“三边”,闲置庭院、房前屋后空间为载体的“庭院”,按照当地生态承载量和耕地畜禽粪污消纳能力,培育筛选适宜的畜禽品种,研制优化不同畜种环控组装式棚舍与设施设备,发展“小规模标准化、大群体产业化”农牧循环生态种养模式,破解畜禽养殖面临用地与集约化养殖环保难的双重压力。
各地可根据资源禀赋和条件,探索差异化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发展“一品一业”,形成拳头农牧品牌,实现“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中国乡土风情,同时延伸带动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服务等第三产业,提升价值链。将 “闲地”变“资源”,实现农村闲置土地和房屋、返乡农民和闲散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破解乡村振兴中农民不离本土、稳定持续收入难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