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下沉田间地头,精准施策赋能中药产业 ——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中药材产地开展冬季管理指导
发布时间:2025-11-10 11:57 浏览次数:
2025年11月4日至7日,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深入三门峡市渑池县、陕州区等中药材主产区域,开展为期四天的冬季技术指导与产业服务。在河南农业大学黄勇教授的带领下,服务团聚焦柴胡、丹参、连翘等区域主导品种,服务团由河南农业大学黄勇教授带队,聚焦柴胡、丹参、连翘等重点药材,精准施策,以科技服务助力区域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一、科技下沉,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渑池县驻郑人才工作站召开赋能产业发展座谈会,搭建起“引智回归、产才融合”的对接平台。服务团团长、河南农业大学黄勇教授在会上与河南省澜草堂药业有限公司就柴胡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GAP)基地建设等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协,推动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
11月4日,服务团首站奔赴渑池县,先后走访河南省澜草堂药业有限公司、博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协盛源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深入坡头乡、张村镇、陈村乡等柴胡主产乡镇,实地查看因前期连续阴雨导致的植株受损与田间管理情况。“近期降雨偏多,土壤湿度过大,部分柴胡地块出现地上部枯死,要抓紧抢收,防止烂根。”在坡头乡的一片种植田边,服务团成员俯身拔起一株柴胡,向围拢过来的药农详细讲解雨后保苗减损的关键技术,现场提出“分类施策”方案:对已枯死地块建议尽快采收,避免损失扩大;对一年生和部分二年生柴胡,则指导开沟排水、喷施糖氮液增强抗逆能力,实现“一地对一策”。
在渑池县的丹参育苗基地,服务团注意到,由于当地土壤偏黏、加上前期连续阴雨,部分田块出现幼苗死亡、存苗不足、大小不均等问题。“土壤湿度大、黏土通透性差,是导致丹参苗情不佳的主因。”服务团成员现场开展“田间教学”,指导合作社社员在苗田开排水沟,有效降低土壤湿度,为即将到来的种苗销售季打下基础。
二、跨级联动,构建协同服务体系
11月5日至6日,服务团转战陕州区,与三门峡市中药材产业服务团开展联合行动,首次实现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团队协同服务,构建起“专业支撑+地方实践”的双轮驱动新模式。在陕州区陕州区硖石乡、张茅乡、宫前乡、西张村镇等柴胡产区,服务团发现,随着近年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新种植户占比高、技术储备不足,导致出苗率低、管理粗放等问题凸显。在柴胡种植田,服务团成员从整地、播种、苗期管理到采收加工,开展全链条现场培训,把“标准化”种植理念送到农户手中。

时值连翘冬季管理的关键时期,服务团深入张茅乡、宫前乡等连翘集中种植区,仔细查看树体长势、花芽分化与病虫害发生情况。“修剪不是剪得越多越好,要因树施策,培养通风透光的树体结构。”服务团专家在现场培训,边示范边讲解,强调科学修剪对预防“大小年”、提升坐果率的重要性,引导农户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仅瓦山沟村野生连翘就有1万余亩,在瓦山沟村连翘加工厂,服务团成员走进杀青、烘干、分选等各个车间,细致考察加工流程,并就“如何控制烘干温度以保留更多有效成分”“怎样设定分选标准提升产品等级”等具体问题,与加工人员深入交流,提出分段控温、优选分级等优化建议,助力地方从“粗加工”走向“精加工”。
三、延伸服务,激发基层种药热情
11月7日,服务团继续奔赴潢川县隆古乡王围孜村,开展芡实种植与病虫害防治专题培训。在村委会议室,服务团成员为种植大户系统讲解中药材产业现状、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并针对药粮倒茬、芡实新品种选择和白粉病、叶瘤病等常见病害绿色防控提出方案。现场互动热烈,农户就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踊跃提问,服务团一一细致解答。不少农户当场表示要扩大种植面积,科技服务的“播种机”效应初步显现。
此次集中服务,是河南农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又一次生动实践。服务团依托高校科研优势,联合市县技术力量,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实现了技术服务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本次精准服务,服务团不仅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也探索出“省级引导、市级协同、县级落地”的产业服务新机制,为全省中药材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三门峡样本”。
未来,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将继续围绕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常态化开展“一对一、靶向式”技术服务,推动科技资源持续下沉,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中药力量”和“科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