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工作动态 >

【科技日报】张改平委员:小农户如何衔接现代大农业

发布时间:2019-03-14 18:14    浏览次数: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讯(记者 乔地)现阶段,我国小农户的主要特征是小、弱、散、低,体现为经营规模小,技术、资金、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弱,组织松散,抗风险能力低。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小农户怎样与现代大农业衔接,不仅是小农户的焦虑,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7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小农户之间或者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建立关联,提升组织化程度实现衔接。二是小农户自身走特色、绿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与现代农业衔接。在这两种衔接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小农户自身发展能力问题,当然也有资金困难、公共服务薄弱等问题。

张改平说,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的 。一是经营规模问题。可以通过主动和新型经营主体合作,获得规模效益,也可以通过自己流转土地来扩大经营规模。二是适应市场问题。通过网络等渠道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理智选择生产经营方向,切忌盲目“跟风”,出现有产品无市场问题;三是技术问题。现代农业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农户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和经营能力。

对于政府来说,应该聚焦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一是培育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组织,如专业服务公司、供销合作社等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办起来。二是拓展小农户急需的服务领域,特别是在市场信息、产销对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

还要完善补贴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制度,稳定和完善普惠性的、直接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加快研究出台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以奖代补政策,重点支持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完善培训政策。通过各类培训工程,持续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完善金融政策。通过健全小农户信用信息征集和评价体系,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全面推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升小农户融资能力。完善保险政策。要支持发展和小农户关系密切的农作物保险,主要是畜禽产品的保险、重要菜篮子产品的保险。

关于如何让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不掉队?张改平说,既要政策扶持和市场服务,也要保障小农户的权益。同时要加强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的规范管理和服务,规范市场运行机制,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非粮化。

张改平透露,他今年准备的提案之一,就是“支持农业高校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中发挥更大作用”。他说,我国目前小农户生产仍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仍占总耕地面积的70%。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逐步稳妥地推进小农户家庭单元生产与现代农业大生产的有机衔接。衔接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以科技服务提升小农户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能力。在这方面,农业高校具有天然优势,也是应有的政治担当和责任使命。因此,他提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支持以涉农高校为主体构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示范体系。农业高校常年有一大批师生在基层一线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但因为缺乏相对稳定的平台支撑,所以存在着项目结束、服务断线的问题。由于缺乏长久性示范基点造成服务队伍难以扎根等各种原因,科技人员下乡流于蜻蜓点水式的指导,热热闹闹一阵子,缺乏持续支撑,对广大小农户而言意义不大。建议国家支持以农业高校为主体,以县(乡)为基点,逐步以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等模式构建基层农业产业服务示范体系,让农业高校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阵地实体化,使农业高校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有一席之地,使其能够为小农户提供示范性、持续性服务。

二是支持农业高校以划拨方式获得农业科技服务示范专项财政经费。当前国家设立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专项经费主要是通过政府多个涉农行政部门投放,容易出现碎片化、短期化现象。建议国家从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直接向农业高校划拨科技服务示范专项经费,使农业高校能够自主布局示范服务项目,形成持续的示范服务能力。

三是支持农业高校在评价机制改革中释放服务活力。对于农业高校而言,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纯属公益,并不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深入基层一线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科技服务,并不能为科技人员带来更多收入和晋升机会。建议国家在推进高校评价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支持农业高校、科技人员两大服务主体的活力,把服务“三农”成效作为鲜明的评价导向。政府要把农业高校服务“三农”的成效纳入经费划拨、本科评估等评价指标体系,增加评价权重,引导农业高校把更多目光和精力投向基层“三农”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