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西瓜、巧克力番茄、多味辣椒、青春之歌黄圆果、北宋樱桃……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瓜果和蔬菜你见过吗?
5月18日,在台前县夹河乡于楼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瓜果飘香,五彩缤纷的各色水果蔬菜在展示台上一字排开,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场由河南农业大学举办的农业科技产品“集市”正在举行,吸引了四里八乡的群众甚至远在郑州的农产品销售企业前来“赶集”,共享这场科技的盛宴。
“这个瓜为啥颜色是彩色的?”“这个小西红柿为啥叫‘卷珠帘’?”“这个辣椒咋这么大?好种不?卖多少钱一斤?”……“集市”现场,河南农业大学的马长生教授不停向大家介绍不同瓜果和蔬菜品种的特性、种植要求和市场销售情况,认真解答一个个回答蜂拥而至的问题,忙的满头大汗。
“集市”旁边的温室大棚内,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的李胜利老师和汪强老师一样忙得团团转。他们正细心地向大家介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组装式钢结构日光温室”“日光温室智能化物联网控制系统”“溯源直播扶贫电商平台”的优势和特点。
这个特殊的“集市”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台前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架起了台前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金色桥梁。伴随着科技“集市”给当地带来的活力,河南农业大学帮扶台前县的一段段故事在这座黄河滩区上建立的县城上演。
一个诗情盎然的行业
“大家看,这个小番茄为啥叫‘卷珠帘’呢?因为它结果的时候枝条上密密麻麻、一串一串的,就像珍珠串起的帘子一样……这个为啥叫‘青春之歌’?问得好,它开花的时候,花开的又多又大又密,团团簇簇,朝气蓬勃,张扬得很,可不就是青年人的样子嘛!还有这个辣椒,你们看,中间有根筋,吃的时候连筋一起吃,就是辣的,不喜欢吃辣的,就把筋挑掉,就不辣了……”一段段鲜活的解说词,让当地群众大开眼界,一下子就记住了不同品种的特点。
“大家看这个彩虹西瓜,瓜瓤的颜色红黄相间。可别小看这个颜色的变化,可是打破了西甜瓜只有红瓤和黄瓤两种颜色的历史,被列为了第三种颜色——‘彩瓤’。这样的西瓜可是论个儿卖的,一个怎么也得30多块。大家可以看一看、尝一尝,是不是皮薄如纸、甘甜酥脆,入口即化,这可是有古诗的,‘酥脆锄舌舌尖醉,香甜未尝口生津’……现在搞农业可不是泥腿子,农业也可以诗意盎然嘛!”听着马长生教授的介绍,在旁边的夹河乡党委书记高衍峰忍不住打趣道:“马老师,您讲慢一点,这些词儿我得记住啊,以后好向大家介绍啊!”
“给老百姓讲课,一定得用他们的话,只有这样他们才喜欢听、听得懂!”马长生教授是河南瓜果蔬菜行当的“老将”了,对于如何给老百姓讲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示范园内种植的瓜果蔬菜,大多是他的科研成果。别看今天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可刚开始向当地群众推介这些新品种的时候并不那么顺利。为了打消当地干部群众的顾虑,河南农业大学在投入49万元的示范园建设引导资金后,还免费提供最好的种苗并选派技术员驻点指导。“连运费都没要,直接运到地里。我和几个技术员,还有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一起,手把手的教大伙儿怎么种植、怎么管理。当地种植瓜果蔬菜的基础比较薄弱,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虽然一开始并不顺利,马长生却怀着火一般的热情投入了工作。
要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就要让产品有竞争力,这样才能长久,才可持续。为此,河南农大把起点定的很高,拿出了拳头产品,核心技术,为台前县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一座有故事的蔬菜大棚
“当了大半辈子农民,跟土地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还没有种过这么好看的菜,个头大小均匀,颜色多还好看。关键是价钱高、不愁卖啊,多挣了几倍的钱。”作为示范园所在地于楼村的支部书记,于兆武亲眼见证了这些高科技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感触最深。
去年10月,在听到河南农大对口帮扶台前县脱贫攻坚工作组提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消息后,于楼村集体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三个土温棚,却因为不懂技术、担心销路,出现了无人愿意承包的尴尬局面。经过反复做工作,村民于全安才同意承包种上了芸豆角。不料,由于经验不足,出苗后出现大片的枯蔫,非常着急。情急之下,于全安找到了河南农大驻台前县工作组。“专家说整地的时候上的生鸡粪没有闷(腐熟),棚里温度太高,氨气把苗子熏死了。”专家现场查看后,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农大专家建议我赶紧改种西葫芦,说是这样还能保住今年的收成。嘿,真神了,我一个大棚产的西葫芦超过2万斤,个条又长又好看,最便宜的时候都卖1块多一斤,贵的时候2块多一斤,别人才能卖七八毛钱,这一下就多挣三、四万。”这段神奇的经历让于全安对农大专家信服了。
“西葫芦早已经卖完了,现在正在整地,农大专家说可以接着种一季黄瓜,这样到秋里能接茬再种一季西葫芦。一年三季菜,你算算,下来不得挣十来万?”问到下一步的打算,于全安干劲儿十足。
要帮就帮全套,要帮就帮到底,要帮就要帮到点子上,要帮就要授人以渔。河南农大的帮扶从一开始就充分发挥了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优势明显、各类人才丰富的优势,制定了见效快、管长远的立体帮扶措施,如同立交桥一般,不但通行速度快,而且四通八达,灵活管用。
一件便宜的限位开关
“李老师,这个大棚里留的这个门是干啥用的?”“方便大型农业机械进出啊,你看,把门打开,大型机械就能进来,比以前小型机械的工作效率高,耕深也要深得多。”……在示范园的大棚内,李胜利老师向当地群众推介的“组装式钢结构日光温室”是一项接地气的高科技产品。说它接地气是因为这种大棚结构简单、建造速度快、建设成本低,十分适宜扶贫开发项目使用。说它高科技是因为这种大棚不仅有温光特性好、土地利用率高、不破坏耕地、适宜机械化操作等优点,而且还配套了智能化物联网系统,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了对大棚的智能化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生产安全。
然而这种新型大棚在建造初期,并不被当地群众看好。“特别是对新型材料建造的‘空心墙’,当地群众担心保温隔热效果得不到保障,也担心强度不够。”李胜利老师坦言,由于当地蔬菜种植产业化水平不高,很多群众还是抱着传统的观念,不敢尝试新事物。“为了建造适合当地情况的温室大棚,我跑遍了河南、山东的十几个地方,综合了多种大棚的优势,量身打造了适合台前县产业扶贫项目的新型温室大棚。特别是我们配套的‘智能化物联网系统’,在市场上购买的话至少要5万元,而使用我们自主研发的系统只用5000多元就解决了,是市场价的十分之一。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考验,这种新型大棚和智能控制系统充分显示了科技带来的生产力,一下子征服了当地群众。”李胜利认为,科技扶贫项目不能光讲科技,也不能光讲好看,一定要入乡随俗,因地制宜。
“这套智能物联网系统的市场价最贵的关键部件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比如,这个‘限位开关’,在市场购买成套的设备一个就要100多元。而我们创新了设计,跑遍郑州附近的电子产品市场,最终找到了既便宜又耐用的替代品,一件“限位开关”只要10几块。再比如,这个PLC是整个系统的‘心脏’和‘大脑’,但市场上并没有针对温室大棚的PLC,大多数厂家都是采用和电梯一个标准的PLC,很多功能根本用不上,造成严重浪费。我们自主编程研发了专用PLC,就解决了最为核心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成本。”张增光是李胜利的硕士研究生,也是这个大棚智能物联网系统的主要设计和建造者。
“考虑当地群众的文化水平,我们利用微信平台实现了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农民群众打开手机就能随时掌握温度、湿度等田间情况,超过了预设数值,系统还会自动报警,提醒群众及时处理田间情况。考虑当地的生产条件,我们还特意设计了智能控制和手动控制兼容、远程控制和现场控制兼容的功能,规避停电和网络故障带来管理不便。”张增光为大家揭秘了这套系统成本低、接地气、靠得住、易安装的原因所在。
想方设法,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投资成本,使用更多简易可行的办法达到最佳效果。这既适宜农民群众资金少、技术薄弱的特点,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农民群众参与到项目中来。很难想象,这样接近地气的奇思妙想是一群“白面书生”搞出来的。“脱贫攻坚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一定要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这是河南农大驻台前工作组的共识。
一个带二维码的西瓜
在“集市”的展示现场,很多观摩的群众对西瓜上粘贴的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个二维码是干啥的?西瓜贴了二维码就值钱了?”很多群众好奇地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一探究竟。
“扫描这个二维码,进去就是一个直播电商平台,平台上面不仅有这个西瓜的产地、来源及产品特性等相关信息,还可以直接查看大棚监控,甚至你可以看到这个西瓜是怎么种植、怎么成长、怎么采摘下来,直到进入市场的。如果消费者觉得我们的产品不错,直接就可以在线下单购买了。”河南农大的汪强老师很是费了一番功夫才讲明白这个“直播电商平台”是怎么一回事儿。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是大趋势。但是规模化之后怎么把产品卖出去是个难题,这也将是脱贫攻坚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而扶贫电商平台就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和新的方式。”汪强还计划继续升级平台,向群众开放平台端口,这样大家都可以把自己产品生长的过程拍成短视频放在平台上。“就像玩儿抖音、快手一样,你可以在平台上圈定粉丝,搞直播销售,把产品卖给全国的消费者。”
为了配合平台的线上销售,汪强还把平台与河南省直采中心、河南省双向扶贫等渠道进行了对接,并与130多个线下销售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网络本来就是我的专业,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一点力量,为脱贫攻坚贡献一点力量。再说,这虽然是个公益项目,但对我个人的科研也是一种促进,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河南农大科研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汪强认为,脱贫攻坚是任务,也是机遇,关键看个人怎么看。
电商体现的是经营理念的变化。对于脱贫攻坚来说,技术易教,理念难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人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理念就是方向,就是财富。伴随着汪强老师电商平台的运行,一批大型网络销售平台被引进到台前,一批具备现代经营思维的本土人才活跃在台前县扶贫攻坚战线上。
一堂难忘的培训课
于楼乡优质农产品观摩会的举行使科技“集市”的名头一炮而红。在台前全县,农业科技对脱贫攻坚的带动作用正在日益凸显,依托科技打造的脱贫攻坚“金桥”的道路越走越宽。
台前县城关镇荆石村的刘焕冬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坐在位于省城的大学教室里上课,和全国知名的专家面对面交流。她饲养小尾寒羊已经有几年了,但她一直有个苦恼,那就是受制于技术水平有限,扩大规模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听到河南农大组织包吃包住包交通费的畜牧养殖培训班的消息,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在郑州的两周时间里,刘焕冬在河南农大专家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小尾寒羊的养殖技术。如今的她,面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觉得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台前县打渔陈镇周庄的杨金富是在自家的食用菌大棚里见到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申进文教授。“产业技术体系”是啥虽然没搞明白,不过申教授三言两语就帮他找到了食用菌生产中的问题,这让他钦佩不已,下定决心逮着机会一定要好好向申老师取取经。很快,他的愿望实现了。他不仅再次见到了申老师,听申老师讲了双胞菇种植技术,而且在申老师的奔忙下,得以和近百个本地种植户一起,到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参观学习,着实开了眼界。
与刘焕冬、杨金富一样经历的农民,在台前县还有很多;像马长生、申进文一样奔波在“三农”一线的专家,河南农大还有很多。“努力培养一批乡土人才,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技术人员队伍。”河南农大把培养人才作为脱贫攻坚关键中的关键。
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
与科技“集市”的以点带面不同,河南农业大学还希望通过对科技“金桥”的设计和规划,描绘一幅推动脱贫攻坚的宏伟蓝图。
在台前县,有这样一支特殊的扶贫队伍。他们全部由河南农大的教师组成,22名工作队员分驻在全县各个乡镇,活跃在脱贫攻坚的各条战线上。他们每日最多的工作,就是骑着电动车,走遍台前县的河滩、河流和村落,听一听当地老百姓最大的心愿,或者行走在田间地头,与乡亲们聊一聊家长里短,通过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撰写调研报告、拟定发展规划、协调各种资源,为台前县脱贫攻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扎下了深深地根。
一年下来,台前县几十个深度贫困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果不说的话,谁也看不出来他们是来自省城大学的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驻台前县工作组队员在与学校的蚕桑专家毕会涛老师聊天时,发现台前县在蚕桑产业方面有基础、有发展前景。很快,毕会涛老师应邀到台前专门进行了调研论证,选中吴坝镇晋城村开展蚕桑养殖试点,组织吴坝镇和当地有关企业负责人外出学习蚕桑产业经验……很快,《吴坝镇蚕桑扶贫产业示范园项目规划》出炉,一个产业就这样红红火火干了起来。2018年年底,第一期500亩的蚕桑已经种植。今年,第一批“蚕宝宝”也将入驻。到了后年,每亩的蚕桑收益将达到6000元以上,可以持续稳定10几年。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脱贫攻坚,也要规划先行。通过规划明确产业优势,确立产业定位,提供产业帮扶,推动产业发展,进而以产业兴旺带动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这是河南农大对口帮扶台前县脱贫攻坚的基本思路。吴坝镇桑蚕产业规划只是河南农大描绘的台前县脱贫攻坚宏伟蓝图的一个缩影。一个个类似的产业规划正在由图纸变成现实,变成脱贫攻坚的有利抓手。
现在的台前县,畜牧养殖发展规划、瓜果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食用菌发展规划、苗木花卉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一张张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蓝图正在绘就。
不远的将来,一座由科技打造的四通八达的金色桥梁必将推动脱贫攻坚的美好梦想逐一实现。(河南农业大学宣传部 郭治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