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主要从事设施蔬菜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长期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连续多年被河南省农学会授予科技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炎炎夏日,这是河南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省科技特派员带领研究生在三门峡思瑞达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高山育苗基地进行技术指导的情况。他的前身是宝地高山蔬菜合作社,以销售高山蔬菜种植和销售为主,合作社下面联系了百余户的贫困户。在省科技特派员,河南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的指导下,这家公司转变转型为新品种示范和优质种苗培育为主。
李胜利教授带领研究生在三门峡思瑞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高山育苗研究
在夏季高山育苗过程中,针对高山育苗存在的夏季育苗夜晚叶片结露、生态育苗基质配方设计、营养液管理技术等方面大力开展攻关,每年选派1名研究生、6名本科实习生常驻基地,联合解决育苗中存在的难题。每年帮助育苗企业年引进新技术3项,针对 “夏季育苗夜晚叶片结露”这一问题,从中凝练出来“豫西夏季高山育苗气候适宜度研究”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生的开题来集中开展攻关研究。通过一年多的研究,顺利解决了育苗企业的技术难题,依托研究成果制定了河南省地方标准“河南省高山夏季番茄集约化育苗技术规程”,该项标准与2018年5月通过了专家评审。根据当地的气候优势,率先提出了“适地育苗”的理念,在夏季利用三门峡等高海拔地区气候冷凉的优势,大力发展夏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夏季单位育苗能耗较平原地区降低了60%以上,壮苗率提高了20%以上,第三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育苗量从原来的每年200万株增加到2000万株。种苗辐射到周边三个省份,省内十余个地市。
通过优质种苗的带动,培育壮大了当地高山蔬菜的发展。依托种苗培育和技术服务带动了当地高山蔬菜的发展。在李胜利教授的指导下,思瑞达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实现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对外签订合同,统一收购产品,统一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六统一”,使基地的产品迅速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该公司目前是美国福喜公司、英国创造公司、华润万家的常年供货商。为解决高山蔬菜发展中的水资源制约问题,在此示范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番茄的种植中,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节水达40%以上,节肥达20%以上,优质果率提高了15%以上,其中越夏番茄发展到1000亩以上,亩效益1万元以上,带动了300多农户脱贫。合作社负责人樊秋红被评为全国十大巾帼标兵,河南省人大代表。
建设平台,带动更多人走上创业致富路。开放式经营理念留住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在发展高山蔬菜这一特色农业的同时,本着服务于农的理念,积极创新,在李胜利教授指导下,依托三门峡思瑞达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了三门峡瓜菜大户交流服务中心、河南省劳模樊秋红工作社、三门峡思瑞达农业创客园,通过这个平台一是进行科技培训和信息交流,二是为有意在农业领域发展的回乡青年提供土地、种苗、技术、产品销售一站式服务,使创业青年在获得可观收入的同时,还能获取日后独立创业的技术和经验。
李胜利教授在三门峡思瑞达农业创客园对蔬菜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
灾害性天气下,正是科技扶贫指导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农民缺乏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应对性预案,而这种灾害性天气对设施蔬菜的生产往往是致命性的。为了提高温棚种植户的应对能力,经常关注我省主要蔬菜种植地区的中长期天气预报,提出灾害性性天气的预警措施,在相关微信公众号和媒体上及时公布。如2018年1月30日及时发布了春节过后大部分地区将有次较强的降雪过程,指导棚户如何提前采取措施。濮阳范县一种植基地,负责人叫刘建如,本来准备在年前定植甜瓜,看到李教授在朋友圈发的信息后,及时调整了种植计划,李教授还指导到如何根据自己大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了这个农户盲目种植造成的损失。春节初六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降雪,李胜利教授又是第一时间到温棚主要产区进行调研指导,为了指导棚户灾害性天气下科学管理,撰写了“降雪降温持续阴雨天温棚蔬菜应对措施”并及时发布。
2017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自8月28日至10月12日经历了一场连续降雨过程,总降水量逼近历史同期极值,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田间出现大量积水,影响正常农业生产,尤其是多处下沉式厚土墙日光温室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驻马店市上蔡县黄埠镇南王楼村一户农民贷款建了一栋下沉式日光温室,栽种的番茄已经开始挂果,但长期的暴雨造成了番茄受淹、温室墙体坍塌。老两口在大棚前哭干了眼泪,在得知这个情况后,李胜利教授组织国家和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体系相关的专家,第一时间奔赴受灾最严重的驻马店地区进行了详细调研,分析了灾害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棚室的维修、补种方案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农户的损失。
李胜利教授在驻马店市上蔡县黄埠镇南王楼村进行灾后指导
台前扶贫工作.从一开始李胜利教授就参与的河南农业大学台前扶贫产业园区的规划,从项目确定的那一天开始,就与台前工作组的同志们一道选址,对比了几个地方,最后选择在夹河乡于楼村。随后开始进行园区的规划、温室大棚的设计和厂家的选择等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多次到现场指导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建设的同时,积极制定种植计划、联系优质种苗。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农业,结合我校结对帮扶台前扶贫农业产业园的实际,研制出了一套适合日光温室的智能化物联网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操作,可适时监测温室大棚内小气候生态因子和作物生长状况,实现温室管理的智能化,减少投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与现有的系统相比,具有成本低、接地气、靠得住和安装易等特点。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的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