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深入学习宣传王泽霖教授先进事迹座谈会
本网讯(记者 郭治鹏 孙慧敏)1月7日,学校深入学习宣传王泽霖教授先进事迹座谈会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召开。王泽霖教授及其夫人王五梅老师,校领导魏蒙关、张改平、赵榴明、李成吾、游舸、康相涛出席座谈会。原副校长杨会武,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丁艳,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参加座谈。会议由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主持。
校党委书记魏蒙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为王泽霖教授颁奖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成吾宣读表彰决定
张改平首先介绍了王泽霖教授的先进事迹及近期以来社会媒体广泛关注、积极开展宣传报道的情况。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成吾宣读了《中共河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河南农业大学 关于授予王泽霖教授“厚生丰民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和《中共河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河南农业大学 关于开展向王泽霖教授学习的通知》。
校党委书记魏蒙关和校长张改平分别为王泽霖教授佩戴绶带,颁发荣誉证书。
与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王泽霖教授的先进事迹,从弘农爱国、求真创新、厚德质朴、包容奋进的农大精神,追求真理、潜心科研、扎根沃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爱国敬业、勤勉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等方面畅所欲言,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表达了对王泽霖教授的崇高敬意。
原副校长杨会武发言
原副校长杨会武在发言中表示,一是要学习王泽霖教授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精神。王泽霖教授从办班技术培训班做起,去给养鸡企业服务,所赚到的钱,用来购买设备,扩大规模,再进行研发,进行生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滚动发展道路。现在,他又把多年来的积累,以捐赠的形式再一次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是对这一道路的再升华。
二是要学习王泽霖教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王泽霖教授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创业之时,向学校提出要求:不要钱,不要物,就要一个政策。当时学校就给他提供了科研楼的地皮,科研楼全都是王泽霖教授一砖一瓦盖起来的,里边的设备,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先进。
三是要学习王泽霖教授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为生产服务工作的精神。刚开始的时候,王泽霖教授去鸡场给养鸡户进行培训,培训有了成果,就跟企业进行结合,到企业里推广。由于他深入基层,知道基层需要什么,能够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研发并推广到生产中去。因此,他的成果研发出来后,在企业中很快就得到运用,这种深入生产、深入实际的工作态度,需要我们学习和发扬。
四是要学习王泽霖教授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精神。王泽霖教授把自己多年积累全部捐献给科研,捐献给学校,但他对自己“太抠了”!2019年初,他已经是快80岁的人了,但却要骑电动车,把一个大桌子运往新校区,自己劝他打个出租车,他却怕浪费钱。不仅仅是桌子这一样东西,他家的生活用品,往新校区带的,几乎全都是自己用电动车一点一点驼过去。
科技合作管理办公室主任贺德先发言
科技合作管理办公室主任贺德先在发言中表示,王泽霖教授兢兢业业、辛勤耕耘数十年,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这既是一个老科学家的奋斗、创业史,同时也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典范。
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泽霖教授就创立禽病研究所,独立、潜心开展鸡瘟疫苗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畜牧楼后,初开始搭建几间简易房,而后发展成平房,再后来成为两层楼房。不同时期的实验室,陪伴着王老师经历了数十年的严酷寒冬和难耐酷暑。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也是从无到有,从一支试管、一张试纸置起,逐渐建成了比较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
他兢兢业业,成就非凡。王老师多年的辛勤汗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创建了重大禽病病毒动态种质资源库,创立浓缩灭活联苗研发平台,打破国际垄断,接连攻克新型高效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他研制的单苗及二联、三联、四联疫苗,为我国重大禽病有效防控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撑。先后助推20多家知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他无私奉献,时代楷模。王泽霖教授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教授,进而发展成为身家数千万的“富翁”!数据还表明,他是迄今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业绩第一人,在学校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和标杆示范作用。对照生活中的王老师夫妇,节俭朴实、不尚虚华,忘我敬业、不求回报,情系人民、爱心满满等高尚品德,他毫无保留的无私捐献、全心全意支持学校事业发展,其高风亮节更为广大师生所敬仰!他身上的这种家国情怀令人敬佩,更是师生们学习的榜样!
牧医工程学院院长杨国宇发言
牧医工程学院院长杨国宇在发言中回顾了与王泽霖教授自制仪器搞科研、夜以继日下鸡场、租条凉席出远差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了王泽霖教授重实践、搞创新、极尽勤俭的动人故事。
他表示,王泽霖教授走出的道路,是我们真正开展科技创新的典范。作为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要求有三条:一是瞄准学科前沿,二是凸显自身特色,三是面向产业需求。而这三条在王泽霖教授的科研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面向产业需求、接地气这一点,既是地方农业院校科研工作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我校以往取得一系列重大成绩的原因所在。
他表示,王泽霖教授还善于用科学的思维去寻找课题,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科研工作;善于攻坚克难,推动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独创的“以科技开发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以教学科研工作提升社会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科技道路”得到业内高度评价。王泽霖教授身上体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激励着牧医工程学院师生不断坚定信念,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高尚的境界,推动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牧医工程学院王新卫老师发言
牧医工程学院教师王新卫在发言中表示,王泽霖教授的格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其中的“有所为”就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立足“三农”实际问题,开发农民能用的技术和成果——禽用生物制品。为此,王泽霖教授几十年来不辞辛劳,奔走于养殖场和研究所之间,开发出了接地气的技术成果。
执着追求的科学家精神。他做事认真,并执着追求,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在看到我国禽用制品落后,生产又急需的情况后,毫不犹豫的定下他有为的目标——要留下生物制品规程,要有解决生产问题的生物制品。为此,他很少休息,要么在养殖场,要么在研究所,要么就在出差的路上。几十年的坚持,几十年的开发,几十年的积累终于结出累累硕果——王老师的科研成果转化率100%,被企业争相抢购。
生活上的“抠门”和事业的“慷慨”。有一次王老师到北京出差,自己提着科研材料去送站。因为时间紧急,在学校东门口,自己建议说:“做的士吧!”王老师随口就说:“28路车就在那,坐啥的士!”但他在科研投入上决不吝啬:购买了我校第一台PCR仪,第一台高速冷冻离心机(有一个现在仍在用)……事业投入的大方,结出了累累硕果,王老师培养的学生生产企业争着要,王老师研发的产品企业也争着要。一家企业为了取得他的授权,跟着王老师各地跑,几经争取才得到授权。
王新卫表示,作为王老师的学生,传承王老师的这种精神是他当下和一生之责,也是他应尽的义务;作为青年教师要志存高远,扎根三尺讲台和“三农”,在先生精神指引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农学院陈锋老师发言
农学院教师陈锋在发言中表示:王泽霖教授是我们学校的知名教授,近期他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占据了各大高校和科研界新闻的头条。与王泽霖教授同处一所学校,倍感荣幸,倍感自豪。
刻苦专研精神:王泽霖教授在当时科研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彻底攻克了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科研成果转化率100%,这是对科研工作无限的热爱和付出才能换来的。也告诉我们,产学研结合才是科研的方向,掌握市场的需求和动向、深入生产一线是科研人员的本职本责。
淡泊名利精神:王老师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创新性,被誉为“给中国鸡宝宝撑起了国产保护伞”,得到各大相关企业争相投资,累计获得转化收益近亿元。但王老师却毫不犹豫的将收益捐给了学校,用实际行动给诠释了什么叫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精神:王老师不但科研做的好,还富有爱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老师出差回来后掏出身上仅剩的2000元现金交给学院领导。回到家,又立即让爱人筹措20万元捐给学校,这也是当年河南高校个人最大的一笔捐款。而在生活中,王老师却近乎苛刻,自己平时却省吃俭用,骑自行车甚至走路上班。这种强烈的反差正是他心胸、品德、精神的宝贵所在。
厚德质朴精神:当有人问王老师为什么要把毕生科研转化所得全部捐给学校时,王老师却说“我已经老了,但是科研事业一定得后继有人,这些钱只有用到更需要的地方才有价值。”王老师已经为农大做出了巨大贡献,却还一直关心着农大的未来。这就是农大人朴实的价值观,大爱的精神。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王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标杆,青年一代更应该以王老师为榜样,以农大提供的良好平台为契机,为学校发展贡献毕生力量。
林学院彭万喜老师发言
林学院教师彭万喜在发言中表示,尽管自己来学校时间不长,但感受到了“弘农爱国”的浓厚氛围。从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一直坚持科研的张改平教授;到为了让老百姓能种上地、吃饱饭,一直关心泡桐发展的“泡桐王”蒋建平教授;从为了让老百姓顿顿能吃上白面馍的小麦专家郭天财教授到一向简朴却捐献8000多万元的王泽霖教授,一代代农大人让人肃然起敬。
王泽霖教授的事迹是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丰硕成果,是我国教育长期坚持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思想育人的优秀成果。
他一生科研报国,奋斗不止勇担当。面对鸡瘟等老病频繁爆发、禽流感等新病相继传入的严峻形势,他坚持科研报国理念,敢于担当,敢于创新,一举攻克鸡新城疫等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在疫情不断变化新形势下,他带领团队持续创新,并捐赠自己多年的积累,这是中国科学家科研报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为国家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
他一生简朴,无私奉献显本色。他几十块钱也要较真,不穿西装穿农装,能走路不坐车,对自己非常“抠门”,但对公益事业“挥金如土”,是学校优秀教师的典范,是一个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一心向党,爱校荣校践于行。王泽霖教授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听党话,跟党走,抓住改革开放的好时机,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滚动发展,但他并没有把这些财富用于自己、留给子女,而是捐赠给学校,这是老一代河南农大人关爱后辈,务实、传承、实干校风的体现,是优秀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表现。
机电工程学院胡建军老师发言
机电工程学院胡建军老师发言中表示,自己被老一辈科学家的“淡泊名利,不求闻达,舍己为公,奉献科研”纯粹而又朴实精神感动,一个人崇高的信念和优良的作风能影响一群人,激励一代人,王泽霖教授的感人事迹是我们学校宝贵的精神文化和财富,需要青年老师去传承和弘扬。
王泽霖教授开疆拓土,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将毕生精力和热情倾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凭借自身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眼光,成功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道路;他攻克多种重大畜禽防疫难题,打破了国外垄断,创造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了社会进步。
王泽霖教授不慕名利,心系科研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赞叹。他用人生第一个400万,购置大量先进仪器,服务于学科发展;他专门设立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新一代的青年教师投身禽病防疫事业之中,他挥一挥衣袖,毫不吝惜的捐出近亿资产用于科研事业的发展,这种“我将无我”的榜样精神引领着我们前行。
王泽霖教授艰苦朴素,追求卓越的质朴理念需要我们弘扬。他将“节俭“二字烙印在记忆深处,一行一言诠释质朴美;他埋头苦干办实事,只争贡献,不图享受,“两个极端”的金钱观更能体现出他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王泽霖教授虚怀若谷,胸怀天下的学者风范令我们景仰。他一辈子为国家畜禽事业不懈奋斗,一辈子在科研领域建功卓著,面对许多人一生无法企及的成就和财富时,处之泰然,谦逊的将自己的成绩归功于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他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以国家兴盛和科研使命为己任,薪火相传科研精神,为教育和科研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
作为中青年教师,将秉承王泽霖教授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努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将“纸面”上的科研成果推向”地面“,向“产业”化发展,打造出经得住市场考验、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用于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社会。
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丁艳主任发言
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丁艳向大家介绍了王泽霖教授事迹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她表示,1月3日《光明日报》刊发《老教授王泽霖“两个极端”的金钱观》后,迅速引爆整个舆论界并以及几何级的速度传播到全社会各个角落。1月3日至今,光明日报全系平台和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300余家权威媒体账号全面跟进转发报道,全网阅读总量在1月3日即超过2个亿,此后热度持续增长。1月7日,《光明日报》再次刊发重磅评论,称赞王泽霖老师站在了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高峰上,这是中央党报给予知识分子的最高褒扬。
她表示,王泽霖教授科研建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神指引,是我们立心、立德、立传、立行的榜样。王泽霖教授在没有申请经费的情况下,自行研究出的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率高达100%,且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殊其不易。但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科研转化所获倾囊捐给学校,用行动诠释了纯粹的科学精神。
王泽霖教授的感人事迹既是其本人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河南农业大学长期扎根沃土,无私奉献的缩影。希望学校一方面学习宣传好王泽霖教授的感人事迹,更好发挥王泽霖教授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希望学校继续挖掘师生中的先进典型,推出更多先进典型去感染人、带动人,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生命科学学院张会勇老师发言
生命科学学院张会勇表示,高校教师是具有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双重身份,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坚守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以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努力目标,回馈社会。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王泽霖教授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就,在今天这么好的环境条件下,作为后继者,更应该沉下心来,为立德树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立德立行,以良好的道德品行去带领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成才成长。二要坚守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把王泽霖教授作为科研和人生追求的标杆。目前,我们学校正处在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作为中青年教师,更应该努力工作,潜心科研,为国家、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无悔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园艺学院李胜利老师发言
园艺学院教师李胜利表示,这些天来,王泽霖教授的事迹一直在深深感动着自己,自己也深深为我们农大有这样无私情怀和大爱精神的老教授而自豪。看到王老师的报道后,自己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转发了报道王老师事迹的文章,并写下了十六个字“农大之魂、民族脊梁,环视天下,能有几人?”的感想。
我们农大有着“扎根沃土、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老一辈农大人有着厚重、朴实、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王老师至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我将无我的家国情怀,更是这种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在普通老师心中,王老师让我们再次坚定了作为农大人的自豪和自信,再次激发了农大人团结一致、不畏困难、努力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在被深深感动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叩问,王老师何以能得到产业界的巨大认可,成果转化率达到100%,为社会创造这么巨大的财富?从王老师一辈子的科研实践中,自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科学研究要接地气,不能是空中楼阁,要躬身于实践,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这才会产生真正的情怀和使命感,研究成果才能真正落在大地上,而不是躺在杂志期刊上睡大觉;那就是要能耐得住那段长期在土壤中扎根的寂寞日子,静下心来、埋下头去、俯下身去做研究。
王老师的事迹对自己是一次很好的灵魂洗礼,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要以王老师为楷模,以王老师的精神为指引,砥砺初心,践行使命。
牧医工程学院2019级预防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张钧杰发言
牧医工程学院2019级预防兽医学硕士研究生张钧杰发言中表示,作为刚步入兽医学科研究的一名硕士生,王泽霖教授的先进事迹对自身成长帮助很大。作为农大学子,要学习王泽霖教授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实干精神,深刻认识他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和抵得住诱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学习王泽霖教授勇立潮头大胆尝试的创新精神,深刻理解王泽霖教授既解决很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又破解了科研经费不足困境,让科研成果在造福社会中不断升级和优化的典型做法,为自己以后的科研工作指明方向,树立航标。要学习王泽霖教授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济世情怀,从中深切感受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感召、鼓舞自己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王泽霖教授发言
王泽霖对学校给予荣誉表示感谢,并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肺腑之言。面对大家的赞誉,他却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和科技工作者。
在谈及捐赠缘由时,王泽霖认为自己和爱人工资足够生活,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而自己钟爱的科研事业却有进一步提升水平的需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对科研试验的相关管理和条件要求逐步提高,没有一定的试验条件,就不能搞生物制品的研究,这也成为制约我校相关研究的瓶颈。在学校事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时候,捐出自己科研收益,用于科研工作中去,推动相关工作更上一层楼,就是希望事业后继有人,有更多的人来投入科研工作中去,为壮大学校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他表示,作为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代人,自身经历了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就自身而言,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看到祖国一天比一天繁荣富强,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老百姓喜气洋洋,发自内心感谢我们的党,感谢我们的国家,更希望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校党委书记魏蒙关发表讲话
魏蒙关在讲话中指出,王泽霖教授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现了弘农爱国、求真创新、厚德质朴、包容奋进的农大精神,集中反映了我校师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所提要求的生动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求的生动实践,是我校师生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强农兴农使命的典型代表。
就进一步学习宣传好王泽霖教授先进事迹,他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要全面认识王泽霖教授高贵品质的内涵。王泽霖教授是我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战线的优秀代表。他的事迹不仅仅是无私奉献、慷慨解囊,更是崇高理想信念滋养下,对党对国家对事业无限热爱的执着追求。要全面学习、用心学习王泽霖教授的先进事迹,学习他始终满怀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把爱党之情、报国之志、为民之心转化为躬身教育科研一线的自觉行动,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伟业的家国情怀;学习他立足本职岗位,一心一意干事业,艰苦奋斗谋发展,勇攀科技高峰,打破国外垄断的担当情怀;学习他理论联系实际,扎根生产一线,自觉对接产业重大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务实情怀;要学习他爱校如家,公而忘私,对自己极尽节俭,对国家、社会、事业和学校慷慨无私的道德情怀。
二是要深刻理解学习王泽霖教授事迹的意义。我们要看到王泽霖教授对自己“抠抠索索”,对国家对社会对事业“慷慨解囊”的高贵品质,更要看到他的科研成果转化率100%——这一数字对于我们做好教育科研工作意义尤为重大。他的选题和成果全部来自于实践,应用于实践。他关注生产实践、熟悉生产实践,致力于解决“实验室”到生产一线“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我们做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立了标杆,做出了表率。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立足个人实际情况,把学习王泽霖教授的精神与坚定个人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从王老师身上汲取力量,立志为国家繁荣富强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结合起来,自觉培育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形成纯粹而高尚的人格;把学习与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结合起来,爱校荣校、兴校强校,为建设以农为优势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添砖加瓦;把学习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抓细抓常抓长,注重干好身边每一件小事,汇聚点滴力量成就浩荡大河。
三是要不断深化学习王泽霖教授事迹的行动。我们要不断深化学习王泽霖教授事迹的行动,切实把精力和注意力聚焦到完成好王泽霖教授的嘱托和殷殷期盼上来,切实把好事办好,用务实的行动向王老师致敬;要引导广大师生静下心来,真正从王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专注科研、用心服务生产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为自身发展明确方向,积蓄前进力量;要坚持发挥好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深化王泽霖教授先进事迹的内涵,把这种精神、这种品格转化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好教材,内化为我们农大文化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外化为我们农大人的自觉行动,激励大家在助力学校事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汇中担当作为,在推动中原更加出彩中贡献力量。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发表讲话
张改平表示,“厚生丰民”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文化和精神内涵的核心体现。“厚生丰民楷模”是学校授予那些在我们办学中涌现出的品德高尚、贡献卓越、影响深远的最优秀的农大人,是我校的最高荣誉。王泽霖教授获得这一荣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王泽霖教授的事迹之所以感动人,是因为他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个人发展要求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对国家“康概”和对个人“抠门”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对理论研究执着和对生产实践专心的高度统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在没有申请经费的情况下,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攻克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且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殊为不易。我们讲大学精神、科学精神,王泽霖教授身上这种面对困难甘之如饴,面对浮华持之以恒,面对现实敢为人先,面对成绩愈战越勇,面对赞誉谦虚谨慎的精神和作风,就是大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最好体现。
就贯彻落实好座谈会精神,他要求:一是要做会议精神的宣传者,持续宣传好王泽霖教授的先进事迹,把王泽霖教授身上所体现的感人精神和优秀品质传递给更多师生,使大家从中感受先进力量,自觉向先进看齐,在全校营造学先进做先进的氛围。二是要做会议精神的践行者,立足本职岗位,紧密结合实际,以昂扬的精神、实干的行动,产出更多优秀成果,把学习王泽霖教授事迹的真情转化为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发展的激情。三是要做会议精神的弘扬者,要通过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把王泽霖教授身上体现的精神凝练好、传承好、弘扬好,把王泽霖教授的嘱托和期望完成好,在建设以农为优势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中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编辑:孙淑娥 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