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河南农业大学:
科特派为乡村振兴添“智”更添“质”

    ◎本报记者 孙 越

    隆冬时节,淮河之滨,一望无垠的冬小麦长势喜人。此番景象,让河南省弱筋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欣慰不已。

    从淮滨县北上500公里,在河南农业大学和南乐县联手打造的“西红柿小镇”,一批批新品蔬菜茁壮生长,生动地诠释着科技特派员马长生和乡亲们的“致富梦”……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先后派出1000余名科技特派员、100余个省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开展“百名教授千名学生服务万村”科教服务行动。在促进农村基层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中,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送技下乡,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紫苏出苗率低、杂草多,可以用‘两压法’‘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每年李连珍都要带领队员给农户讲解中药种植的窍门。作为河南省中药材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她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先后赴登封、嵩县、汝阳、渑池等地针对连翘、黄精、柴胡等药材品种开展生产技术指导。

    趁着冬日稍有闲暇,花生绿色生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周琳正在整理花生高效种植方面的书籍,期待来年能给农户送去。服务团在商丘市民权县新惠农联合科技示范园建立了花生绿色生产示范基地220亩,并设置了展示牌,推广了“益花一号”花生新品种,示范了杀虫杀菌一体化种子处理、深耕改土、起垄种植等全程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推行了高垄宽垄和单粒精播、无人机飞防等新技术和新机械。

    2022年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发挥高校优势,通过入村、入户、下田,面对面与群众开展送技下乡,将农业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群众心中,帮助解决生产难题,促使科技特派员成为提升“三农”工作的重要引擎。

    创优模式,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广大科技特派员一头连接科技创新,一头连接生产实践。他们把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创新理念带给农民,把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注入农村。

    为进一步提升帮扶效果,河南农业大学创优模式,“多管齐下”助力科技特派员队伍提质增效。一方面,该校以培训为抓手,聘请高层次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生产经营专家等,注重对科技特派员队伍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新模式,利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壮大网上科技特派员队伍,强化专家服务团队建设,为农村基层提供即时、便捷、高效的技术信息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两支科技特派员队伍互补。

    “白桃、葡萄、石榴、黑李、冬枣……特色林果产业真不少。”说起平顶山市叶县林果业发展情况,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郑先波如数家珍。从4月至今,他带领的林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先后在叶县建立6个果树新品种示范基地,推广技术、创新工作方法,走出了林果发展、村民增收、以绿扶贫、依绿脱贫的同步发展之路。

    作为河南省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河南农业大学李胜利在南阳市社旗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满义设施蔬菜种植基地,推广了“番茄—苦瓜—西葫芦”“辣椒—空心菜—丝瓜”两种高效种植模式。此举实现了一个温室年收入超10万元的“增收梦”。该基地也成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从“一个人”到“一个战队”,从“一名专家”到“一所院校”,河南农业大学创新科技特派员编组共建服务模式,在服务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打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多支科技服务队伍。同时,通过整合资源用才、搭建平台引才、关爱激励留才,河南农业大学不仅实现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共赢”局面,也为农民致富送上“金钥匙”。

京ICP备06005116